本人在中国一个南方城市从事市政工程建设,不算长也有近10年了,打交道的都是那些不大不小的各种下水管道。在特殊的暴雨汛期,如果有幸,你也会看到站在窨井旁掀起井盖的本人的身影。
中国的城市中关于管道的建设,过去是雨污合流的时代,现今正处于雨污分流的时代,特别前几年的爆发的太湖事件,如果你正好位于环太湖周边的城市,你一定会发现最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各种道路改造建设。其实都是在挖管道铺管道。
就像一个饭店,决定他的档次其实在卫生间,而对一个城市来说,那就是下水道。而同样的是,就像中国几乎所有的饭店的厕所一样,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的下水道,面临一样的境地。特别是假如你刚去肯德基或麦当劳的厕所然后跑到一家中国餐馆的时候。
说起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真的能做到一个干净的厕所的饭店,似乎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对中国城市来说,一个满意的下水道,一样似乎是一个无解的症结。
而作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一员,能做的不过是当暴雨倾泻而来的时候,蹲守在井盖旁看着汩汩而上的泉涌。等暴雨过去后,再看它打着漩涡流入庞杂的市政管道中。
多年前就听过青岛的德国人的下水管道,然后再悲惨世界的电影里面也看到它真面目。而我们几十年的城市发展,貌似没有一个城市的下水道是建设成这样的。虽然那不代表我们就没有能力做到那样,比它更牛的在各大城市疯狂延伸的地铁隧道也见证了我们市政建设的牛叉。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就没有建出哪怕一条这样的下水道来?在欧洲百年以前就已经成型的工程面前,而对我们来说似乎永远都是从业者们闲聊的一种GCZY.
其实,不能的原因,不是做不到,而是觉得没必要,就好像所有的中国饭店一样,厕所一个小时就去打扫一下,专门派个阿姨整天的盯着哪里,是完全没必要的。
其实城市的市政建设不过是中国的经济建设的一个缩影,而这个缩影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某伟人概括的那句:摸着石头过河。目标是过河,手段是摸着过。几乎中国从政府到社会,从管理者到从业者,都是摸着。没有谁来静下心理好好的规划规划,没有谁想着,我们做的这个一百年后它还可以继续在使用。想着不过是,赶紧做完,然后赶紧数钞票,然后赶紧把某个别墅买了,不然又要涨了。然后。。。。。。。
一个曾经的道听途说,据说,在上海地铁出口站,早期老的出口站,你得先上两个台阶然后才能下到地铁站。因为早期的是外国人设计的,对中国人来说那叫麻烦。而实际那个麻烦的两个台阶就是为了防止地面的雨水对地下地铁站的灌入。
其实北京这次暴雨灾害,本人也未太过于关心,但稍微留意了一下主要问题几乎出现与立交桥下。问题还和主要的城市管网关系不大,而是局部的低洼道路的紧急排水问题。一般来说,一条道路下穿通过上面另一条道路或铁路。那么再最低的位置必然要有排水设施,然后管道接通排水沟引到旁边一个泵房中,一旦出现大面积积水,泵房就会进行强排。当然,这是我对南方城市市长管道的了解,北京有没有就不太清楚了。
听过一个读者体的故事,讲述澳洲的一个建筑工程,配备了一套安全系统。然后几十年间,这套安全系统从来没有真正使用过,但是澳洲人一样坚持不懈的几十年间的对这条安全系统进行着管理和维护。即时也许它从建设到最后结束使命也永远派不上用场,但澳洲人依然一丝不苟的按着当初设计的要求,定期的进行维护和管理。
其实,这就是貌似生物学上的叫安全沉余,就像我们身体中多余的一个肾一样,但是没人会乐意因为它的多余和基本一生的无用,而毫不吝啬的可以割掉。但是这个道理,似乎在摸着石头的过河的中国人面前,被迂腐斥之。
就像上面说的那个下穿道路旁边的泵房,几年之后,再去看它们,锈迹斑斑是最正常的,能够按上开关还轰轰作响已经是非常好的。对南方城市来说,这样的泵房一年至少还要用它两次。而北京的会是什么样?我就不太了解了。人不会因为我们一生永远都多余的那个肾而能容忍它自我毁灭。但是似乎,在中国城市设施上,他们完全会因为60年才用到一次,就会将他们视为完全的多余。哪怕生命的代价。然后会振振有词到60年才用到一次吗,怎么能怪我荒废了他们,不管理维护他们。
所以,我说这是中国几乎所有问题的同样的一个症状,关于下水道,所谓的城市的良心,我们同样面临的是一个死结。
就像也许是去年,我听到的那句话:中国,你能缓缓步子,等一等赶不上你的中国人吗?